【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020年研究生暑期学校第11场讲座: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彭兰)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20-07-19 08:51 点击:

校园网讯 718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教授应邀为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线上暑期学校进行了“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师生,讲座由必发9988集团刘姿均副教授主持。

彭兰教授从“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三种视角展开关于新媒体用户研究的探讨。“节点化”主要是围绕在新的关系模式下带来的变化,强调各种关系中的人即人和内容、人和服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媒介化”强调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人与媒介的融合;“赛博格化”着重探讨人与机器的融合。首先针对“节点化”的人,彭兰教授分别从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对于第一个维度,彭兰教授认为可以有三种研究视角: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与信息消费。

对于第二个维度,彭兰教授重点介绍了“观察个体化节点间关系的四种视角”——“连接、互动、汇聚、分化”。1连接强调个体间多元关系的建立。彭兰教授重点介绍了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感是如何增强的,并指出我们需要思考过度连接的后果,介绍了有关社交媒体的倦怠研究。2互动强调从个体到集体的不同“面向”。分别从作为社交表演的互动、作为社会关系作用机制对个体的影响、互动建构的共同体、互动集结的集体行动展开了阐述。3汇聚谈到了群体的智慧或群体性迷失。论述围绕关于汇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果展开,到底这种汇聚是会导致智慧的聚集还是集体的无意识迷失?她表示:“其实在不同的互动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要判断是智慧还是迷失,要看是否有理想的连接模式,以维基百科为例,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平等的理性的。”4分化强调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圈子化是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层级化是现实阶层、网络层级、代际层级及应用层级的交织。

对于第三个维度,彭兰教授概括性指出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在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及场景经济中形成了新连接、新关系及新的行动模式。

其次,彭兰教授以“媒介化”视角观照用户的存在状态。她认为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一种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的共同笼罩状态,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象化探讨这种状态,现实化生存与媒介化生存两者互为映照,相互指涉、相互生成、相互干扰。同时也强调新媒体用户的“表演”与“媒介化”生存,并引用古文“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深入浅出介绍了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表演手段,这些促进了人们的“媒介化”生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以媒介中的存在感为目标,现实生活变成了媒介表演中的剧目或道具。还有,彭兰教授介绍了用户媒介化的另一种形式——数据与算法,并提供了三种研究角度:用户画像的数据化描述、个体用户节点的位置测量和数据算法下的“落点”分析。

最后,彭兰教授围绕“赛博格化”为视角对用户的数字化生存进行剖析。首先,彭兰教授介绍了“赛博格”的涵义,引用代表性学者有关论述对概念进行阐释并从智能时代新的数字化生存、虚拟空间中并没有消失的“具身性”和作为数字化表演手段的“数字化身”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同时,彭兰教授从人机传播作为新的传播生态、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以及人与机器谁主沉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学术思考。

在互动交流环节,彭兰教授针对学员提出的“网民的新闻接触深度问题如何测量新媒体技术影响用户深度”、“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切入角度”、“技术迭代是否会增加社会撕裂,垄断程度与企业的黑箱操作”等等进行了解答。

刘姿均副教授代表同学们对彭兰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她说,彭兰教授将新媒体用户研究置入技术演化迭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中,体现了用户研究中的技术导向、人文取向和社会文化面向。通过关联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从新媒体用户的角色变化和关系转换入手,对个体的节点化存在、媒介化表征及赛格博化趋势进行了勾勒与呈现,为我们了解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提供了多维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明晰新媒体用户在传播、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演进、呈现和互动范式塑造了丰厚的理论版图。(编辑/单巧智 责编/王琳楠 张政 主审/王文锋)